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学生工作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化学学院胡常伟教授为本科新生带来“创新思维与交流——诺贝尔奖的启示”讲座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4-11-26

20241122日,在江安校区综合楼C407教室,化学学院胡常伟教授为2024级全体本科生带来创新思维与交流”系列讲座:诺贝尔奖的启示——世界创造发明的典范。

讲座伊始,胡常伟教授以化学领域为例对诺贝尔奖进行了详细讲解。化学学科内部诸多分支,像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而诺奖成果就如同网络中的关键连接点。从早期有机化合物的人工合成,到分子结构和功能关系的深入挖掘,每一项诺奖成果都是化学进步道路上的鲜明标识。例如,这些成果如同灯塔为后来的科研人员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

而谈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创新思维与方法时,胡教授认为敏锐的观察力是诺贝尔奖得主们共有的一种特质。在化学研究的世界里,细节之处往往隐藏着伟大发现的线索。举例来说,化学反应速率在常规看来或许只是一个遵循既有规则的数据,但这些得主却能够在微妙的偏差中嗅出不寻常的气息。当反应速率与理论预期情况不符时,普通的研究者可能会将其视为实验误差而忽略不计,但他们却能够精准地抓住这个看似微小的问题,深入探查背后的根本原理。像是在工业生产中的多相催化反应,活性与选择性无法两全的棘手难题困扰着众多科研人员之时,诺奖得主们凭借着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大胆跳出以往传统的选材范围,创新性地采用新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作为催化剂,从而实现了突破。

跨界融合也是诺奖得主们的一大法宝。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科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化学领域更是如此,化学不再孤立存在,而是与物理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其他学科产生了美妙的碰撞,并激发出许多惊人的成果。例如化学与量子理论的结合,为进一步理解化学键的本质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尤其是许多诺奖得主,他们自身具备多元的知识背景。在生物化学这个交叉领域,他们通过化学的方法去合成生物活性分子,同时又能够解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这种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创新思维方式为攻克复杂的科学难题开创出崭新的路径。

此次讲座在2024级本科生的心中种下了科研创新的种子,激发了他们对化学领域创新研究的无限热情和追求卓越的强烈决心,推动他们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化学专业的学习当中。

下一条:“逐梦前行,一研为定”—化学学院举行2025届考研冲刺加油大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