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工作简报
2025年第2期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学科研科编印 2025年7月8日
2025年春季学期,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持续发力,紧密围绕一流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大讨论主题,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累计开展各类教研教改活动46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新进展。
一、持续做好教育教学自评自查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号召各教研室将本科培养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做好各项教学档案特别是课程试卷和毕业论文的自查及整改,针对校内评估专家组意见讨论完成了学院《整改报告》,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职业成长、课程内容更新方面等建设,继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
二、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
1. 实验教学改革: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整合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内容更贴近科研和生产实际;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实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实验学习空间,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完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撰写、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本学期,学院与四川中测标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邀请沼气所何明雄副所长走进课堂,开展《秸秆生物质高值转化利用的化学与生物学基础》前沿讲座,将科研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教学,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需求;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教学资源建设
1.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兼具学科前沿和实践应用。核心教材“数智化”转型:推行“主教材+数字资源包”模式,如《物理化学(I)》、有机化学(I)配套开发“AI解题助手”小程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优质教材建设成果显著:《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教材入选四川省“十四五”规划教材,《有机化学》等5本教材推荐参评国家级“十四五”规划教材。积极建设智慧教材,与超星数字化联合,开发具有互动性、智能化教材资源。如,通过嵌入视频、动画、虚拟实验等多媒体元素,丰富教材内容呈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严把教材选用质量关,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领衔的“教材选用委员会”,建立健全教材选用“三审三校制”,对教材的思想性、学术性、前沿性和实践性进行严格审查,确保选用教材的高质量。
2. 课程资源建设:学院持续推进“AI赋能,智慧融合”的跨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智能化升级,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化学学科教学、人才培养及教务管理全流程,着力构建智能时代化学教育与管理服务新生态。学院重点建设并上线了一批“AI智慧课程”,包括:物理化学(I)、有机化学(I)、AI知识图谱:大创启蒙课(创造性思维:创新、创造与创业、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训),实现了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深度融入“人工智能+”:不仅是在基础课程中引入AI工具辅助教学,更将探索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计算化学、AI辅助分子设计、智能仪器分析等前沿交叉知识,培养学生的AI素养和应用AI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能力。同时,智慧教务智能体的运行实践也将为培养学生利用智能工具优化自身学习规划和事务管理能力提供现实场景。
本学期,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在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系列活动以协同育人为主线,从教学机制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怀到资源赋能,全方位推动化学本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