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人才培养

四川大学学位授权点建设2020年年度报告

访问量:

 

四川大学学位授权点建设2020年年度报告

一、总体概况

(一) 本学位授权点简介

(二) 本学位授权点的目标与标准

(三) 本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

(四) 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五) 研究生导师状况

二、研究生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二) 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 日常管理服务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二) 导师选拔培训

(三) 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成效

(四) 学术训练与交流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 人才培养

(二) 教师队伍建设

(三) 科学研究

(四)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五) 国际合作交流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 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二) 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六、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 进一步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

(二) 大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三) 通过多种方式加快科研用房建设

 


一、总体概况

(一) 本学位授权点简介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的办学可上溯至1907年四川高等学堂化学门与应用化学门的开办,逾百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已经成为国家布局西部的重要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

化学学院是国家首批研究生培养单位,1999年获得化学博士授予权一级学科点,2000年获准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学院的博、硕士点涵盖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自主设立了绿色化学、化学生物学、放射化学二级学科;有机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放射化学专业”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放射化学特殊学科点。2017年化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为A-,2019年化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2020年化学学院作为主要贡献单位的四川大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前0.37‰,四川大学化学学科全球自然指数排第7名,排名稳步上升。

化学学院传承化学百年文化积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面向科学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一流学科建设,深化基础研究,实现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跨越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院的国际国内教学科研交流合作频繁。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100余人次到校进行学术交流,每年派出100余人次出国(境)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港澳台(地区)等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院人才培养硕果累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化学学院为国家培养各类化学人才上万名,包括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如陈荣悌、肖伦、高士扬等科学院院士,改革开放后培养的不少毕业生已成为政府部门、国内外高校、重要科研院所和经济实体的中坚力量。目前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硕士生400余人,博士生150余人。近年来,学院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模和体系进行逐步调整,在坚持教育、引导、管理、服务结合的育人体系下,明确“厚基础、个性化、主动性、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了辅导员、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课教师联动的立体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二) 本学位授权点的目标与标准

  1. 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培养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化学基础知识扎实,能独立解决化学实际问题,能胜任化学及相关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研究型、创新型人才。

    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目标:

    掌握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备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本外语能力。

    2)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基本目标:

    掌握坚实宽广的化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外语作国际学术交流。

     

  2. 学位标准

    化学分委会制定化学一级学科授位标准,实行毕业和学位授予(授位)工作分离。研究生修满课程学分,导师其研究工作量达标,即可毕业;研究生授位的最低标准:在学制内,硕士毕业生必须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至少一篇,博士毕业生必须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至少二篇或高影响因子论文至少一篇才能获得相应学位;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博士毕业生应同时满足硕、博士阶段的最低要求,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三) 本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

  1. 培养方向

    学位授权点的专业培养方向:

专业名称

博士生招生方向

硕士生招生方向

无机化学

01 配位化学

02 金属有机化学与催化

03 生物无机化学

04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

05 有机金属功能材料

01 配位化学及应用

02 金属有机化学及应用

03 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

04 材料设计与制备化学

05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

06 稀土元素化学

分析化学

01 光谱分析

02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03 色谱分析

04 化学与生物信息学

01 光谱分析

02 化学计量与生物信息学

03 质谱分析

04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05 色谱分析

06 电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01 不对称合成

02 生物有机化学

03 有机合成

04 有机金属化学

05 有机功能材料

06 全合成

01 不对称合成

02 生物有机化学

03 有机合成

04 有机金属催化

05 有机功能材料

06 全合成

物理化学

01 催化化学

02 分子模拟

03 理论计算化学

04 燃烧动力学

05 生物物理化学

06 环境催化

01 计算生物化学

02 催化化学

03 仿生催化

04 生物物理化学

05 燃烧动力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1 生物基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02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03 功能高分子

04 聚合物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

01 高分子合成

02 功能高分子

03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04 生物降解聚合物与环境友好材料

05 通用聚合物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

06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绿色化学

01 生物质转化化学

02 绿色合成化学

03 环境友好材料化学

04 绿色化学品与绿色过程化学

01 生物质转化化学

02 绿色合成化学

03 环境友好材料化学

04 绿色化学品与绿色过程化学

化学生物学

01 生物材料化学

02 生物荧光探针及荧光成像

03 酶工程与生物催化

04 生物正交化学

05 生物信息学

01 生物材料化学

02 生物荧光探针及荧光成像

03 酶工程与生物催化

04 生物正交化学

05生物信息学

放射化学

01 核燃料循环化学

02 新型功能材料与放射化学分离

03 环境放射化学

04 放射性药物与标记化合物

05 同位素研究及应用

06 锕系元素化学

01 核燃料循环化学

02 新型功能材料与放射化学分离

03 环境放射化学

04 放射性药物与标记化合物

05 同位素研究及应用

06 锕系元素化学

(四) 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本学位授位点在招生工作中,坚持“全面复试、科学选拔、公平公开、客观评价、以人为本”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原则,制定化学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的办法,严格复试时间、内容、评分细则、申述机制等,做到公平、公正,杜绝一切不正之风。

本学位授位点2020年的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情况见下表。

 

1 2020年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情况

年度

学生

类型

毕业生总数

授予学位数

就业情况

就业人数及就业

协议和合同就业(含博士后)

自主创业

灵活就业

升学

境内

境外

2020

 

硕士

123

102

95

2

1

23

2

123(100%)

博士

71

66

72

72(100%)

学生培养和毕业就业工作,学位授权坚持以习总书记“四个服务”为指导,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学生就业引导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树立立足西部、面向基层、投身国家发展战略的成才观,鼓励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和基层建功立业。

本学位授权点在助力地方教育、科研、扶贫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五年,65.6%的优秀毕业研究生扎根西部建设,在艰苦地区和基层发挥重要作用,如李珮同学2019年入驻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青岩村,帮扶七户贫困户实现全面脱贫。川大放化建于1958年,是我国高层次放射化学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五年来为中国核动力研究院(夹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绵阳)等国家涉核战略基地输送各类急需人才44人,为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做出了杰出贡献。

(五) 研究生导师状况

化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职工180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专任教师122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68人、副高职称45人,博士生导师55人,两位教授在本学科平台上分别成长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学院导师队伍结构合理、数量及科研实力能充分满足学位点人才培养需要(表1-表2)。

化学一级学科学位点导师数量统计表

二级学科

硕导

博导

无机化学(070301)

7

6

分析化学(070302)

21

12

有机化学(070303)

35

23

物理化学(070304)

11

7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70305)

15

9

绿色化学(0703Z1)

9

4

化学生物学(0703Z2)

8

5

放射化学(0703Z3)

4

3

 

学位点根据学科需求,深化人才战略实施方案,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聚集优秀的化学科研教学人才,着力研究生教学科研梯队的建设,重视中青年教师成长,持续引进年富力强、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学者到化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迄今,学位点形成了多个国际、国内知名的科研和研究生导师团队。这些团队采取老中青协同的工作模式,以资深教师为核心,以中年教师为骨干,以青年教师为基础,团队的学科背景、年龄梯度、职称搭配、学历结构合理,为学位点教学、科研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此外,学位点非常重视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通过聘请知名科学家为名誉教授,邀请知名学者讲学,输送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访学,以及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提升学位点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同时学习积累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培养模式,提高师资队伍的研究生培养水平。

化学学院近年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已成为学位点研究生培养的主力军,对整个学位点的积极向上、求实奋进的氛围的营造,以及原始创新意识的培养,严谨科学精神的传承,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学位授权点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着力健全“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强化辅导员导师育人责任,夯实研究生导师“七导”职责,探索“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让优秀成为习惯”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以及研究生全过程管理、多维度培养+绩点管理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不断提升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一)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学院设有研究生专职辅导员2名,兼职辅导员2名,组织员1名。以高质量科研为抓手,以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激发研究生内在精神动力,打造“红色”课堂,讲好红色故事,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组织员何琪同志牵头的师生实践团勇挑社会责任,践行精准扶贫,编制完成岳池县乡村振兴“1+6”规划,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相关报告。

以导师育人职责和科研团队育人文化为抓手,积极发挥教师榜样在思政工作中的典型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出一批造诣深厚的新时代卓越教师。冯小明院士获“全国杰出教学奖”;王玉忠和冯小明两位院士分别获“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和“四川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刘小华教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二) 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弘扬“科学家精神”,构建院士领衔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完善思想铸魂育人的思政教育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化学学院院士、专家学者为主体,以学科平台为支撑,成立“课程思政教研室”。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冯小明院士、王玉忠院士等杰出学者坚守教育一线,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校友中物院蒙大桥院士等开设“321学术大讲堂”,激励青年学生弘扬“两弹一星”爱国主义精神和敢为人先的科学创新精神。强化“课赛践研一体化”的双创教育和思政课程金课建设,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探索“科研+”的创新党建模式:优化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将支部建在实验室和课题组,将研究生党建与学术科研、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坚持以学术带头人和青年人才发挥“双带头人”效应,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院环保型高分子研究生党支部,入选2018年教育部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支部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同志坚持“双带头人”培育工作探索,发挥“头雁效应”,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三) 日常管理服务

做好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院定期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主题教育,掌握研究生思想状况,尤其加强对特殊群体研究生的帮扶,并且定期的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做好研究生班级学生干部的选拔和配备工作,院系研究生会的学生干部管理与培养,做好班级学生干部与研究生会之间的联系、协调,及时了解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及工作作风建设情况。定期做好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学生学期注册工作,学生的请、销假管理。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培养方案:学位点根据教育部《化学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及《关于修订四川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制定《化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立足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充分体现本学科优势和特色,创新培养模式,于2016年—2017年依据高水平原则、前瞻性原则、科学规范原则、一级学科原则、硕博贯通原则,对培养方案进行制订和修订,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

课程管理:学位点要求研究生课程的授课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一般应具有高级职称。课程的内容要有足够的深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较好地反映本学科的新方法、新进展、新成就,突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同时,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认真选用教材,规范教材使用,鼓励教师编写、出版反映我校学术水平和特色的优秀研究生教材。

鼓励采用研讨式教学、批判性讨论等授课方式,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017春季学期起,学位点落实推进“研究生课程领导干部分级听课制度”的相关工作,健全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课程考核:学位点对课程考核作严格规定和要求,考核包括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除实习、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可采用考查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都要进行考试。考试方式一般有课堂笔试、撰写论文等。对于课堂笔试,要求任课教师在卷面上标出扣分项,每道大题题首给出得分,卷首给出总分;对于撰写课程论文的考试,要求任课教师就论文水平写出评语并给出成绩。凡考试课程,均应保留试题和试卷,供研究生院抽查。

学位点自2015年起建设四川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全英文课程2门(《电分析化学与传感器》和《统计热力学导论》),建设四川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示范课程1门(《化学前沿》),编写研究生教材1本(《放射化学》)。

(二) 导师选拔培训

学位授权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位授权点建设全过程,激励广大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

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形成“三关”机制。四川大学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和师德建设与监督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规划、政策制定、宣传教育、检查评估、调查和处理。学科由书记院长牵头成立“师德师风建设与监督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师德建设与监督工作,形成“三关”机制。一是严把“招聘引进关”,把好教师队伍入口;二是严格“培养关”,为新进教师配备导师,上岗须经专家组考核;三是强化“督导关”,建立学校、学院、教师、学生的多元监督体系,形成教学督导听课、领导干部听课、学生评教全覆盖。

坚持思想铸魂,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依托四川大学“国家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每年开展2次教师思想政治轮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强化师德教育,落实研究生导师“七导”职责。将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人”职责细化为“七导”,即导思想、导人生、导学习、导科研、导心理、导就业、导生活。在授课和科研指导中实现育人目标,引导学生做到学术诚信、科研诚信。

突出典型树德,用真人真事诠释师德内涵。学校开展“卓越教学奖”(最高100万元/项)、“立德树人奖”、“德渥群芳”等评选活动,学科设立“顺通奖教金”(10万元/人)、“桃李芳华奖”等,选树优秀教师典型。综合运用授予荣誉、事迹报告、媒体宣传、创作文艺作品等手段,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教师到“两弹一星科技博物馆”和“两弹一星”红色文化基地参观学习,邀请校友中物院武器专家蒙大桥院士等回学院开大讲堂,激励教师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创新精神。

健全师德考核,严格违规惩处。在人才引进、评奖评优、职称职员申报、人才计划申报等工作中强化师德审查,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对师德失范行为查实的,依规依纪给予组织处理或处分。

(三) 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成效

本学位授权点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取得突出成效,一批品德高尚、学术突出的一线教师受到中央、教育部和省校各级部门的表彰奖励。

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形成教师自我约束的工作机制。学校制定并出台《四川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办法》、《四川大学教职工师德师风规范》、《四川大学教职工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四川大学师德师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四川大学教师师德年度考核实施办法》等制度、规范文件,学科制定了《化学学院教职工师德师风规范》。本学位授权点无一例师德师风负面事件。

坚持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结出硕果。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师德师风建设跃上新台阶。化学学院获“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院党委书记王智猛同志获“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环保型高分子研究生党支部入选教育部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支部成员王玉忠院士发挥“头雁效应”,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

涌现一批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优秀典型。袁立华、蒲雪梅获校“卓越教学奖”,陈耀强、陈华、余孝其3个团队获校“德渥群芳”称号,李首建、胡常伟获校“十佳传帮带奖”。薛英荣获四川省教学名师称号,胡常伟荣获国家教学名师称号。刘小华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润育出新时代杰出科学家典范。冯小明和王玉忠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和周末,甘坐冷板凳,为教学和人才培养呕心沥血,为科技创新与服务国家/社会需求殚精竭虑。从冯小明院士享誉世界的“冯反应”和“冯催化剂”到王玉忠院士的“绿色无卤阻燃新理论和新方法”,诠释了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冯小明院士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全国杰出教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陈嘉庚科学奖等;王玉忠院士获全国家自然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等国家三大奖,创建4个国家/省部创新平台。两位院士均获“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和“四川省先进工作者”。

(四) 学术训练与交流

对于硕士生的培养,学位点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或以导师为主的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制。

学位点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加强优良学风和学术道德的培养。同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或以导师为主的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制。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贯穿了学生的培养过程,学院要求研究生导师关爱学生,做到“8个1”:入学与新生做一次深入谈心、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学术生涯规划、每周至少与学生进行一次学术讨论、每月至少与学生进行一次深度交流、每学期听学生进行一次全面汇报、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评价、给学生提出一个就业指导建议和对毕业生“扶上马送一程”并做好质量反馈。

学位点要求导师加强学生实验室工作时间的管理。为了提高化学学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心,促进化学学科发展和培养学科造血功能,学位点根据《四川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四川大学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动态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关于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若干规定》和《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关于博士研究生招生管理实施细则》,以保证导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指导和培养研究生。

  1. 学术训练

    学位点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博士生和硕士生必修课研究专题和高等化学实验,这门课程由导师及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开设,主要由实验室安全教育、研究方向所需试验技能、实验室研讨会等内容构成;同时,为加强培养研究生阅读文献的能力学位点为研究生设置“专业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课程,由多名教授担任主讲,对学生文献阅读、文章撰写、投稿等知识进行辅导,要求研究生实时跟踪与课题相关的杂志,追踪最新科研动态,扩展知识面,还要求研究生定期做文献报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以科学发展的实例或发明思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学位点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四川大学设立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项目基金”,旨在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和专业实践培养环节,进一步提升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锐意创新的能力,支持研究生到国家级科研基地或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参与科研项目,强化学术训练。同时,化学学院承担学校大量公共课教学任务,而化学学科本身很强实践性,学位点推行完善的助教制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研究生从事教学辅助工作,完善奖助金体系,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锻炼了研究生教学技能

     

  2. 学术交流

    学位点注重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进一步拓宽研究生知识面,调动研究生自觉参加学术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制定《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管理办法》,要求课题组每周举行一次内部学术交流会,由研究生主讲,对科研工作进展进行汇报。每年均组织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也给研究生拓展了国际学术视野。通过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启迪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这对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培养方案中设置2学分学术交流,要求每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学术报告会(含自讲报告报告2次)至少15次,填写学术交流活动记录及心得体会。博士生化学平台课设置化学前沿,化学前沿课程由学院10余位科研一线的教授担任主讲,要求授课教师采取专题讲座形式,结合自己目前从事的科研课题介绍化学发展现状,同时,课程负责人组织和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开展各类学术报告会,加强医学、药学、生物、材料、化工、环境等各交叉学科的有关内容,培养同学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兴趣。

    2020年度化学学院邀请校外专家为研究生举办学术讲座22次;派出了研究生31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其中,6名研究生做分会报告2020学院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多层次手性物质的精准构筑”2019年度交流会,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和研究单位的110余位教授、学者参加了此次交流会。这些学术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为研究生提供了与学术界专家学者近距离学习和交流的宝贵机会,学生受益匪浅,同时也展现了川大学子积极主动的学风和探索求知的科学精神。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 人才培养

本授位点将培育家国情怀、行业理想和学术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建立科学合理、重点突出的课程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督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主要学科之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川大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探索以卓越学术为引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冯小明院士获第二届全国杰出教学奖(新中国成立以来专门针对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三大最重奖之一)

课程体系建设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立德树人、基础扎实、专业突出、国际一流”,课程设置由宽广到精尖四个层次:基础课-平台课-选修课-方向课。突出学科交叉,设立与生命、材料和能源交叉课程10门;注重国际化培养,开设英文课程6门和中英双语课程17门;注重课程实践,建立校外实践基地9个,聘请优秀校友12人担任企业导师。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全覆盖,建立以化学专业核心课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榜样”课程群,“化学前沿”等17门课程获准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

探索以卓越学术为引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科研的教育性”及“教学的学术性”两个维度探索以卓越学术为引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推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改革。冯小明院士将“冯催化剂”等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实现卓越教学学术与学科专业学术融生共促,获全国杰出教学奖。

强化教学质量督导体系。成立以国家教学名师为核心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为主的督导组,以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为主的教材建设及选用审核工作组,建立校/院/教研室多级督导体系,实行领导干部听课全覆盖,严格做好研究生全过程培养和研究生导师评聘与责任溯源。

推动学术诚信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建立线上线下衔接、一二课堂融合的学术道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零容忍”的学术诚信教育、学术诚信过程管理、学术失范防范、学术不端惩治四大体系。师德师风和教学事故一票否决制,多年科研诚信建设无事故。获思政类四川省课题3项,出版专著2本,“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体系建设”项目获评教育部思政工作“首批百个精品项目”。

(二) 教师队伍建设

紧扣创新驱动引才聚才,持续加大高水平创新型青年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媒体合作力度,构建多维宣传渠道,积极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加大学院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学院自身平台作用,加强学院与国内外优秀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实现多渠道引进高端人才;从学院实际需求出发及时制定学院人才引进规划,精准引才。学院现有杰出人才主要集中在有机化学学科,做好人才引进顶层设计,既要保证有机化学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又要有新的生长点,充分发挥多专业优势,平衡学院各专业间人才引进数量,真正实现研究方向的多元化。

改革体制机制选才育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继续深化改革高层次引进人才考核机制,及时分析研判学院实际发展趋势,从研究成果、学术倾向、创新能力到品德行为、科研素养等层面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价,制定具有学院特色的科学可行的奖惩机制;多渠道探索高层次人才考核晋升通道,从学院未来发展规划出发构建全方位人才发展体系,持续打造“追求卓越、崇尚学术”的文化氛围和提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气神。

强力优化服务环境,人才服务精准高效:建立为高层次人才专设的联动服务机制,充分做好人才引进后的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为高层次人才解难题、办实事,努力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良好有序的工作环境、融洽和谐的用人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明确师资队伍分工,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学院现有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大部分科研岗教师需承担大量公共类教学任务,教师难以同时高质量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亟需引进和培养一定规模的教学岗教师,进行专职教学工作,保障学院公共类教学更加专业化、系统化;为全院教师提供多渠道晋升通道,鼓励教学岗教师专职教学,提出创新性教学方案,做好学院本科生教学工作,为培养下一代创新性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强学院教学队伍专业培训,建设教师培养培训系统规划,丰富教育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教师整体素养。

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营造良好教学氛围: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监督与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师德建设由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来抓,坚持一个引领,一个贯穿,两个结合,用制度的力量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化,将师德师风情况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第一标准。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准绳,为教师提供政治理论学习、业务能力培训等保障。充分发挥优秀教师模范带头作用。

(三) 科学研究

大力加强需求引导的基础研究: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整合学院基础研究优势和特色,引导学院教师集成优势力量,加快重点突破,提升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源头供给能力和水平。围绕可能催生重大创新和深刻影响未来发展的前沿科学领域,组织开展面向全球性挑战的基础研究,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取得重大突破。

加强顶尖团队建设,打造世界前沿科研平台:大力支持青年学者加入或组建科研团队,鼓励各学科交叉发展,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的科研团队。目前学院具有独立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较少,未来规划3-5年内,建设具有较大影响的科研团队3-5个,大幅度提升学院在本专业的影响力度。

建立学院层面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人才积极申报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大力支持青年人才积极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及国家重大科技问题,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核心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有效提升国家科技实力,才尽其用,真正建设高质量创新型人才队伍。

(四)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以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将红色基因贯通思政教育全过程:以四川大学全国首家江姐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为依托,大力弘扬著名校友江姐、朱德等革命精神,打造红色课堂,讲好红色故事。建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常态化,深入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助力精准扶贫,打造最生动的思政课堂。在中核院、中物院等国家战略基地建立实践基地,将思政理论与思政实践有机融合,激励学生到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弘扬“科学家精神”,构建院士领衔的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完善思想铸魂育人的思政课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化学学院院士、专家学者为主体,以学科平台为支撑,成立“课程思政教研室”。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冯小明院士、王玉忠院士等杰出学者坚守教育一线,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校友中物院蒙大桥院士等开设“321学术大讲堂”,激励青年学生弘扬“两弹一星”爱国主义精神和敢为人先的科学创新精神。强化“课赛践研一体化”的双创教育和思政课程金课建设,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五) 国际合作交流

坚持开放办学,提升国际化培养水平:不断延展国际化培养内涵,聘请美籍Jason Chruma教授担任全职外教,聘请多名高端外籍教师每年为学生举办讲座和讲授课程;设立“银杏大讲堂”,每年邀请40余人次境外专家举办讲座及学术交流;在“国际课程周”期间,共邀请40余名外籍专家开设近50门课程,受益学生3000余人次;在2018年获准“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共11名香港短期交换生参与项目。

重视对外交流,提升学科综合影响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师生出国(境)学术交流。学科教师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219人次;依托“大川视界”等访学计划出国(境)交流学生230余人,90余名学生在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43人获得国家公派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资格,48人获得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资格,赴国际一流大学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西北大学等联合培养或读博深造;创设“拔尖创新人才国际交流计划”,累计选送优秀学生50余人赴美国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一流大学学习;2020年冲破疫情封锁,定制英国剑桥大学“云端前沿课堂”,20名优秀本科生参与线上学习研讨。

拓展国际交流平台,助推国际化进程:学科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基地2个(国家绿色化学与技术学科引智基地和环境与火安全创新引智基地),获批省级国际合作基地1个(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伦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联邦工业研究院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3+1、3+2、4+1学生联合培养或暑期学校合作机制;与德国联邦材料测试研究院、比利时蒙斯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欧洲研究和创新中心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 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1. 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不够

    近几年学科高层次人才数量有较大提升,但高层次人才数量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学科迫切需要聚集85后优秀青年人才。人才引进较为困难,本学科群面临着沿海地区的人才引进力度大、待遇高以及明显的区位优势的挑战。

  2. 高水平标志性重大成果偏少

    建设期以来,标志性成果有较大提升,但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为国家重大需求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成果偏少。

  3. 科研用房紧张

    近年来学科科研任务不断增加,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用房紧缺成为制约科研能力提升和高端人才引进等核心竞争力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 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本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

学位点采取多项措施提高研究生科研和学位论文水平,完善学位论文的质量监督机制。

1)研究生科研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学术指导者研究生培养的实施者和组织者研究生是导师的学术传承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创新意识,因此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的源头。重视研究生过程培养,抓好研究生课程—科研—毕业—授位每一个环节。

2)结合学校《四川大学关于切实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通知》学位点制定《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细则》,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和学术规范、学位论文内部检测实施办法、学位论文检测结果的处理、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等作详细规定。

3)根据《关于印发<四川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实行学位评定分委会专业责任制并成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组。评估组由分委会成员担任,负责对申请授位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预审查,对学生工作量饱满度、专业与论文内容一致度、发表文章与学位论文是否符合等方面进行审查。

4)对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是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树立良好学风的措施之一。学位点严格执行学校学术不端论文检测规定,硕博士学位论文全部要求通过检测系统,除执行学校的整体重复率不超过15%外,原则上,每一章节的重复率也要低于15%。

、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 进一步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

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原则。完善人才评价管理办法,为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做好筑巢引凤,拓宽引人途径。用好学校双百人才计划,加强全球青年学者论坛宣传力度,持续开展海外推介会。

(二) 大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着力抓好科研基地建设,支撑科研创新工作。利用《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科技奖励种子培育项目》《四川大学理科“从0到1”原创研究青苗计划》《四川大学理科特色方向培育计划》《四川大学理科高端国际科技合作支持计划》等系列计划,大力培育高水平科研人才和原创性成果,力争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

(三) 通过多种方式加快科研用房建设

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整合分配、老旧实验室维修改造和新建实验大楼;通过校地合作,大力建设新的科研用房。


 

上一条:四川大学学位授权点建设2022年年度报告

下一条:四川大学化学学院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