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CRISPR技术在疾病诊断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基于CRISPR的SHERLOCK和DETECTR技术已经获得美国FDA批准被用于新冠病毒的超灵敏检测,实现了临床转化。然而,当前CRISPR技术仅能用于核酸检测,尚无法有效实现蛋白类疾病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
针对这一瓶颈问题,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李峰教授团队将前期研发的蛋白传译技术与CRISPR诊断技术相结合,在临床血液样本中实现了新冠抗体的超灵敏检测。该技术无需复杂的分离步骤,可以在原位将血液样本中的新冠抗体转化为预先设计化的核酸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等温扩增和CRISPR Cas12a反式切割实现超灵敏检测。该技术的检测限为10 aM,比商品化的ELISA新冠抗体试剂盒灵敏一万倍,因而能够检测到早期感染或免疫缺陷人群血液中的微量新冠抗体,有效实现新冠早期筛查或疫苗免疫转化效率的监测。

在此基础上,李峰团队通过与华西医院泌尿外科林涛主任团队合作,成功实现了肾移植病人,这一特殊的免疫缺陷人群在注射新冠疫苗后的抗体水平监测及注射疫苗加强针效用的评估。

该研究以“A CRISPR-based ultrasensitive assay detects attomolar concentrations of SARS-CoV-2 antibodies in clinical samples”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四川大学为第一单位,化学学院李峰教授和华西医院林涛主任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唐娅楠副教授和宋涂润博士为本文并列第一作者。特别感谢国家自然基金委、四川省科技厅和四川大学青苗计划的经费支持。
本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2371-4#